洪武三十一年配资股票的合法平台有什么,一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应天府撒手人寰,大明王朝失去了它的缔造者。
就在同一年,浙江钱塘江畔的一户官宦之家迎来了一个男婴。
没人知道,这个啼哭着来到世间的小生命,日后会成为挽救大明江山的关键人物。
五十一年后,当大明朝面临最严重的生存危机时,正是这个男孩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让摇摇欲坠的王朝又延续了两百年。
这究竟是怎样的传奇故事?
展开剩余94%浙江才子的崛起路于谦出生的时候,明朝刚刚建立三十年。
他的家庭虽然不算顶级富贵,但也是当地有头有脸的官宦人家。
小时候的于谦就显露出过人的才华,读书过目不忘,写文章也是文采飞扬。
更难得的是,这孩子从小就有一股正气,特别崇拜南宋末年的忠臣文天祥。
永乐十九年,二十三岁的于谦一举中了进士,这在当时可是了不得的成就。
年纪轻轻就能金榜题名,说明他的才学确实不一般。
永乐皇帝朱棣是个识人的明君,一眼就看中了这个年轻人,直接把他留在身边重用。
于谦在永乐朝的表现相当出色,处理政务既细心又有魄力。
朱棣对他的评价很高,经常在朝堂上夸赞他的才干。
这为于谦后来的仕途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宣德年间发生了一件大事,汉王朱高煦竟然起兵造反。
这可把朝廷吓得不轻,毕竟朱高煦是皇室宗亲,影响力不小。
宣德皇帝朱瞻基决定派人去劝降,这个重任就落到了于谦头上。
于谦接到命令后二话不说就出发了。
见到朱高煦后,他没有任何客套,直接开始义正言辞地训斥这位王爷。
朱高煦本来还想着凭借自己的身份压人,结果被于谦一番话说得哑口无言,乖乖投降了。
这件事让于谦一下子在朝廷里声名鹊起,大家都知道有这么个敢说敢做的年轻官员。
地方父母官的政绩成功处理朱高煦叛乱后,于谦被提拔为江西巡抚。
在地方为官的这些年里,于谦真正展现了什么叫爱民如子。
他到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发现问题立即着手解决。
江西当时面临严重的赋税问题,百姓负担沉重。
于谦通过实地调研,制定了一套更合理的征收制度,既保证了朝廷的财政收入,又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
他还大力兴修水利,修建道路,发展当地经济。
在河南任职期间,于谦遇到了更大的挑战。
河南地处中原,人口密集,各种问题错综复杂。
于谦采用因地制宜的办法,针对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
他特别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培养人才,为当地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这些年里,于谦在地方上积累了丰富的行政经验,也深深了解了民间疾苦。
更重要的是,他的声望在百姓中越来越高,大家都把他当作清官好官的典型。
这些经历为他后来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昏君当道的黑暗时期宣德十年,英明的宣德皇帝朱瞻基突然病逝,当时他才三十六岁。
更要命的是,继位的太子朱祁镇年仅八岁,根本不懂治国之道。
小皇帝身边围绕着一群别有用心的人,其中最坏的就是太监王振。
王振这个人可以说是明朝历史上最祸国殃民的宦官之一。
他利用小皇帝年幼无知,逐渐掌握了朝廷大权。
朝中大臣要想见皇帝,都得先通过他这一关。
王振不仅贪财,还特别喜欢弄权,把朝政搞得一团糟。
朱祁镇在王振的影响下,完全沉迷于享乐之中。
他对朝政毫不关心,每天就知道玩乐。
王振趁机大肆敛财,卖官鬻爵,朝廷的风气越来越坏。
许多正直的官员看不下去,想要规劝皇帝,结果不是被贬就是被罚。
这时候的于谦已经被调回京城担任兵部主事,眼看着朝政日渐败坏,心里非常着急。
他多次想要进谏,都被王振阻挠。
于谦深知,如果这样下去,大明朝迟早要出大事。
正统十四年,北方的瓦剌部落在也先的带领下日渐强大,开始对明朝边境进行骚扰。
按理说,这种情况应该加强边防,谨慎应对。
王振却出了个馊主意,建议皇帝御驾亲征,说这样可以彰显皇威。
朱祁镇年少气盛,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决定带着大军北征。
土木堡惨败震动朝野正统十四年七月,朱祁镇在王振的怂恿下,真的带着五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出征了。
这支军队可以说是大明朝的精锐,几乎把京师的全部兵力都带走了。
朝中许多大臣都觉得不妥,但皇帝已经决定了,谁也不敢多说什么。
这次出征从一开始就充满了问题。
王振根本不懂军事,却偏要指手画脚。
行军路线制定得很随意,后勤补给也没有安排好。
军队走到半路就开始出现各种问题,士兵们怨声载道。
更糟糕的是,也先早就得到了明军出征的消息,在土木堡设下了埋伏。
当明军疲惫不堪地行军到土木堡时,瓦剌军队突然发起猛攻。
明军措手不及,很快就陷入了混乱。
这场战斗简直就是一场屠杀。
五十万明军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就被全部击溃,尸体遍野。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皇帝朱祁镇也被也先活捉了。
消息传回北京时,整个朝廷都震惊了。
土木堡惨败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整个京城陷入了恐慌。
皇帝被俘,大军全灭,这简直就是开国以来最严重的危机。
许多大臣吓得六神无主,有人提议迁都南京,有人建议议和投降,朝堂上乱成一团。
力挽狂澜的关键时刻就在大家惊慌失措的时候,于谦站了出来。
他在朝堂上大声疾呼,坚决反对迁都南京的提议。
于谦认为,北京是国都,如果连国都都放弃了,那大明朝就真的完了。
他主张坚守北京,组织抵抗,绝不能向瓦剌屈服。
于谦的态度很坚决,但光有态度还不够,还需要有实际的行动方案。
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立朱祁钰为帝。
朱祁钰是朱祁镇的弟弟,当时在北京,可以暂时代替被俘的皇帝处理朝政。
这个建议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立新皇帝意味着要承认朱祁镇已经不能履行皇帝职责,这在政治上是一个敏感问题。
孙太后经过深思熟虑,最终支持了于谦的建议。
朱祁钰被立为皇帝,改年号为景泰。
新皇帝登基后,立即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北京的防务。
于谦接到任命后,立即开始紧张的备战工作。
他首先整顿军务,把散落在京城各处的士兵重新组织起来,加强训练。
于谦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人心。
他下令关闭城门,严禁无关人员出入,防止间谍活动。
同时派人四处安抚百姓,告诉大家朝廷有能力保卫京城,让大家不要惊慌。
不久后,也先果然带着大军来到了北京城下。
他以为明朝已经被吓破了胆,会乖乖投降。
没想到于谦早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城墙上布满了弓箭手和火铳兵,护城河也被重新加深加宽。
也先试图劝降,甚至把朱祁镇带到城下让他喊话。
朱祁镇这个昏君竟然真的配合也先,在城下大喊让守军开门。
于谦听到后气得不行,但他没有因为这是皇帝的命令就动摇,反而更加坚定了抵抗的决心。
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
瓦剌军队多次冲击城墙,都被明军击退。
于谦亲自在城墙上指挥战斗,鼓舞士气。
他告诉士兵们,这是保卫家园的战斗,绝不能退缩。
经过几天的激战,也先发现攻不下北京,而且自己的军队伤亡惨重,只好撤军。
北京保卫战取得了胜利,大明朝在最危险的时刻保住了都城。
冤死英雄的悲剧结局北京保卫战的胜利让于谦在朝野上下声望达到了顶点。
景泰皇帝对他非常信任,几乎所有重要的军政事务都交给他处理。
于谦也确实不负重托,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在于谦的主持下,明朝逐渐从土木堡惨败的阴霾中走出来。
军队得到重建,边防得到加强,朝政也逐渐走上了正轨。
经过几年的努力,大明朝重新恢复了元气。
景泰八年,一直被瓦剌扣押的朱祁镇终于被放回来了。
按理说,这应该是一件好事,毕竟前皇帝能够平安归来。
朱祁钰本来打算让哥哥安享晚年,但朱祁镇却不这么想。
他觉得皇位本来就是他的,弟弟只是代为保管而已。
朱祁镇回到北京后,很快就联合一些不满景泰皇帝的大臣发动了政变,史称"夺门之变"。
这场政变成功了,朱祁镇重新登上了皇位,朱祁钰被软禁起来,不久后就死了。
朱祁镇重新当皇帝后,开始清算景泰朝的大臣。
于谦作为景泰皇帝最重要的臣子,自然成为了清算的重点目标。
朱祁镇编造了各种罪名,说于谦图谋不轨,意图造反。
这些指控完全是子虚乌有的。
于谦一生忠君爱国,从来没有任何造反的想法。
他在土木堡之变后挽救大明江山,保卫北京城,这些功绩有目共睹。
朱祁镇之所以要杀于谦,完全是出于个人恩怨。
于谦被抓到监狱里后,朱祁镇派人多次审讯他,想要他承认罪名。
于谦始终不肯低头,坚持自己无罪。
他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但绝不愿意背上叛国的罪名。
天顺元年正月,于谦在北京菜市口被处死,时年五十七岁。
临刑前,他留下了那句著名的诗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他宁死不屈的精神品格。
于谦死后,许多人都为他鸣不平。
连一些原本支持朱祁镇的大臣也觉得杀于谦过分了。
朱祁镇后来也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但已经太晚了。
一代名臣就这样含冤而死,成为了历史上的千古冤案。
结语于谦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出生的时候正值大明开国皇帝去世,仿佛上天安排他来拯救这个王朝。
五十一年后,当大明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正是他挺身而出,力挽狂澜,让摇摇欲坠的王朝又延续了两百年。
虽然最终死于昏君之手,但他的忠诚和气节永远值得后人敬仰。
历史证明配资股票的合法平台有什么,于谦确实是大明朝当之无愧的救星。
信息来源: 《明史·于谦传》,中华书局版 《明实录·英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语所 《国榷》,明·谈迁著,中华书局版 《明史纪事本末》,清·谷应泰著,中华书局版发布于:山东省蜀商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