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明元年(公元560年)三月二十三日,高演与高湛联手突入皇宫昭阳殿,强势逼迫北齐第二任皇帝高殷就范。此时配资排排论坛,武卫将领娥永乐率领2000名全副武装的护卫,刀枪齐出,等待着皇帝一声令下,便要将高演、高湛斩杀于此,誓死守护皇权。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高殷却如同被雷击中一般,呆若木鸡,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面对眼前危机,太皇太后娄昭君和尚书左仆射高归彦联手上演了一场精彩的“二人转”,将高殷的反抗意志完全击溃,娥永乐只能无奈地退出了大殿。就在这短短的一瞬间,高演、高湛成功掌控了禁军,高殷顿时沦为任人宰割的鱼肉,这场震惊北齐的事件便被史称为“乾明政变”。
到了八月初三,娄昭君正式下令废黜这个已经成了傀儡的皇帝高殷,平阳王高淹随即继位,称帝号孝昭帝。不到一年时间,高殷便被高演亲手杀害,年仅16岁,英年早逝。
展开剩余86%那么,高殷为何在关键时刻陷入迷茫,白白放过了制服高演、高湛的机会呢?若是他当时能够果断出手,娥永乐又能否借此一举平息这场逼宫风波呢?
我们先简单理清事件中几位关键人物的关系:高演、高湛均为神武帝高欢与娄昭君所生的儿子;而高殷则是北齐第一任皇帝文宣帝高洋与李祖娥的嫡长子,同时是高欢和娄昭君的孙辈。换句话说,“乾明之变”实质上是一场叔侄之间的权力争夺,是高氏家族内部的血肉相残。
事情发生的前一年,天保十年(公元559年)十月,高洋驾崩。临终时,他担心年幼的高殷难以稳住局势,特地下遗诏任命尚书令杨愔、尚书左仆射高归彦、侍中燕子献及黄门侍郎郑子默四人为辅政大臣,辅佐皇帝。
杨愔是一位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作为首辅,他立即展开改革,第一步便着手清理冗官和豪族子弟,裁减了大量吃闲饭的官员,试图削弱旧势力。改革的核心在于剥夺部分特权阶层的利益,力图让政治生态更加公平,但这也必然引发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弹。于是,这些失势的旧贵族纷纷投靠了高演和高湛。
北齐的政治架构,本质上是一种宗室藩王与皇权共治的体制。高演和高湛作为高欢的嫡子,不仅掌握兵权,还能左右朝政,地位极为显赫。你可能会好奇,作为辅政大臣,杨愔的权力难道不应高于两位藩王吗?
实际上,辅政大臣只是皇帝的助手,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本质上是“管家”角色,不能真正主宰大局。高演和高湛虽不是皇帝,但却是北齐实际上的“二当家”,地位远超杨愔等辅政大臣。
杨愔的改革虽然初衷良好,却未能洞察北齐权力的最大隐忧,反而草率地将社会中坚力量推向了高演、高湛。形势渐趋危急时,杨愔试图挽回局面,建议将高演、高湛调任地方刺史,以削弱他们的兵权。但考虑到两人掌握军权,这必须是一次突袭式的行动——召入宫中,突然宣布任命,并剥夺军权,立即赴任。失去兵权,如同虎爪被剪,藩王只能被动服从。
年轻的高殷对局势一知半解,只能求助杨愔。杨愔的建议虽然中肯,高殷也批准了,但杨愔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他与禁军统领高归彦商议此事,却因之前得罪了高归彦而付出了代价。
事情缘起于高洋去世后,首都迁往邺城。杨愔为了防止晋阳出现混乱,悄悄派遣5000名侍卫驻守晋阳,但这一大动作却未告知禁军统领高归彦。高归彦得知此事后大为恼火,觉得自己被排除在外,身份被轻视,遂暗中投靠高演、高湛,成为他们的内应。自此,杨愔的行动计划被高归彦及时泄露,形势变得更加危险。
杨愔连犯三大错:一是将中坚力量推向高演、高湛;二是得罪了关键人物高归彦,导致计划暴露;三是处理二高的策略不够果断,采用“钝刀割肉”式,未能彻底铲除隐患。
高演、高湛得到风声后,在荒郊野外以打猎为名秘密会面,制定反击方案。三月二十三日,两人率兵突入尚书省,逮捕并毒打杨愔、燕子献、可朱浑天和、宋钦道等人,杨愔甚至被打得眼珠掉出。
紧接着押解被捕者直闯皇宫东阁门,遭到禁军都督成休宁拦截。皇宫防备严密,若成休宁不放行,必然爆发混战。凭借高演、高湛的人数优势,禁军难以抵挡。
但关键时刻,高归彦高喊一声,禁军士兵纷纷丢下武器溃散,成休宁孤军奋战,皇宫第一道防线瞬间被突破。队伍直冲昭阳殿,迎面撞上娥永乐带领的2000禁军,他们全副武装,刀枪闪耀,随时准备展开殊死一战。太皇太后娄昭君、皇太后李祖娥和高殷本人也赶到现场,面对两位“叔叔”的威胁。
高演率先开口辩解:“臣与陛下骨肉相亲,杨愔却挑拨离间,作威作福,必将祸乱朝政,臣不得已将其逮捕,愿受处罚。”娄昭君听罢,表面柔声安慰李祖娥:“高演无异心,所为只是防杨愔乱政。你放心,高演也是为了孙儿好,不会害你们母子。”
然而,表面的温柔掩盖不了娄昭君的狠辣。事实上,她早已在前一天接获高演的密谋,愤怒地暗自决定支持儿子夺权。她虽出身非汉族鲜卑,却极度自私,只想皇位传在儿子手中,从未支持孙子高殷。这场“乾明之变”,她其实是幕后主使之一。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局,单纯的李祖娥茫然无措。高殷虽读书成才,却对政事一窍不通,面对危机一言不发,令娥永乐焦急异常。此时,高归彦指责娥永乐:“太皇太后的命令还没听见吗?快退下!”娥永乐虽然不甘,却只能无奈收兵。
禁军一撤,形势骤变。高归彦率军接管宫城防务,娥永乐随后被高演处死。自此,高殷的安全完全被两位叔父掌控,他的命运从此悬于一线。娄昭君也变脸怒骂李祖娥,后者惊惧跪地求饶。高殷亦跪下求情:“天子亦不敢抗拒叔父,愿求性命,任由处分。”表面臣服,内心却已明白一切都已无力回天。
正因高殷最后一刻的犹豫与迷茫,他不仅失去皇位,连生命也未能保全。
回头看,假若高殷当时果断命娥永乐出手,能否扭转乾坤?答案是否定的。此变局由高演、高湛精心策划,不可能冒险仓促行事。皇宫戒备森严,层层防护相互独立,绝非易攻。
高演、高湛之所以能轻松闯入,原因有二:一是高湛掌握外层城防,二是高归彦策反禁军将领,架空成休宁。娥永乐虽为最后防线,但兵力有限,且有太皇太后坐镇,根本无法扭转局势。
即使娥永乐冒死一搏,最终也可能成为乱局的罪人,被冠以谋反名号,而高演则以“平乱”之名夺权成功,只是时间早晚问题罢了。
发布于:天津市蜀商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